第187章 讲道理_红楼沉浸式围观
笔趣阁 > 红楼沉浸式围观 > 第187章 讲道理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87章 讲道理

  一个人不会被所有人喜欢。

  云芳要早早地把这个道理告诉自己的儿女们。

  本来这个道理可以晚一段时间门告诉他们,可是今日蘑菇把忠顺王妃请客的事儿说了,又说王妃十分客气。

  就以社会地位而言,人家王妃没必要这么客气。邢夫人这样的大人就觉得受宠若惊,蘑菇虽然不觉得受宠若惊,但是却觉得王妃真是一个好人,如此客气,如此热情,简直是比常见面的这几个伯母还慈爱。

  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,如果让两个孩子以为与王府来往如此轻松自在,就会产生一种迷之自信,这种自信最终会害了他们的。

  云芳想了想,找了一个话题做切入口“蘑菇或许还能记得,你弟弟可能已经记不得了。你们蓉哥哥前面的那个媳妇,秦氏,是个很有人缘的好人。”

  桂哥儿再聪明,毕竟年纪不大。皱着眉头想了想,确实没把人想起来。蘑菇还记得人家,点了点头,问“难道有人缘不好吗”

  “不是说不好,而是说天地之间门,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。有人说,石头是永远不变的,有个词儿叫做沧海变桑田。你们想想,连无边无际的汪洋就能变成桑田,看似坚硬的石头在沧海变桑田的大势之下,又到了哪儿去呢最终的结果是石头变成了粉末,最终融于土壤。

  还有人说,天上的星辰是亘古不变,这话也不尽然。等你们长大了,学问深了,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时候,就能知道有一个东西叫做岁差。既然星辰在变,那么月亮呢有个词儿叫做章动。

  所以说天地之间门什么东西都是在变的,无非是你们能看得见或者看不见而已。对于蝼蚁来说,他们见识了早上和晚上,不知道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。对于夏虫来说,他们经历了夏季却不知道有冬天。

  人也一样,人的一生长则百年,或者是一甲子,见识自然是比蝼蚁和夏虫要多,但是却没办法见证星辰变化,沧海变桑田。

  既然天地之间门自然如此,人也是一样的。没有一个人被人永远喜欢,只是会被人当下喜欢。

  就比如你们两个表现好的时候,妈妈觉得心花怒放。等到你们两个气人的时候,恨不得没生过你们两个恼人的小东西。

  所以妈妈告诉你们,哪怕妈妈爱你们,也会因为你们做的事情对你们或喜爱或厌憎。咱们母子之间门都能如此,外人更是如此。

  要不是因为我嫁给你们父亲,和贾家的这些人一辈子都不可能认识,更不可能来往。他们与咱们而言,也不过是有些亲缘的陌生人罢了。他们对我的态度其实根本不重要,我也没必要因为他们的态度,或生气,或恼怒,或悔恨,或去讨好。

  你们要知道你们之所以被人家喜爱或者憎恨是因为你们做了事情。而这件事情与人家无关,只与你们有关。给你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,就像是银子,银子永远是有定数的。

  你们拿的多了,别人就拿的少了。谁都想自己拿的多一点,可因此这个东西有十分有用,手里面有了银子,你们就能过好日子。人家会因为你的银子多而对你冷眼相看,甚至有的时候恶语相向,背后诽谤,恶意中伤有些人甚至会说银子是阿堵物,但是你送给他们的时候,他们又立即换了另外一副嘴脸立即接受。拿到银子之后又对着你大肆赞扬,等到你把你所有的银子给了他们之后,你再看他们的嘴脸。

  所以人不可以为了讨好别人委屈自己。这就是妈妈要告诉你们的第二个道理。在一切都在变化的时候,失去或拥有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。被称赞,被辱骂,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。一定要做到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不可以为了别人的情绪使得自己吃了亏而讨好人家,永远不要这么做。

  若是对你们有好处或者是对家庭有好处,再或者是对朝廷以及民众有好处,那怕是千夫所指,也要有一种吾往矣的豪迈。所有的取舍皆在于你们,而不在于人家。所以不应该喜也不应该悲。”

  蘑菇似有所悟,桂哥儿就是聪明,在阅历没有达到丰富的时候,在境界没有提升的时候,不管讲多少道理,而他们根本不了解这其中的意义。

  云芳看到两个孩子的表情,忍不住一笑,在他们头上揉了揉。“放心,现在不懂没关系,将来妈妈还会给你们多做解释的。”

  蘑菇就在一边问“可是妈妈,您这么辛苦,他们不理解,还对着您指指点点,咱们能得到什么样的好处”

  “今天你去看戏就是咱们得到的好处。”

  蘑菇不太理解,整张小脸皱巴在一起,云芳不能说得太透,把手放到女儿的脑门儿上揉了揉。

  云芳能知道的事情自然也瞒不过老太太。老太太晚上吃了饭之后带着姑娘们在外边散步。

  暮色四合,天气凉爽了起来,姑娘们都在院子里到处走,随时在说说笑笑。老太太带着几个丫环慢慢地散步。

  “外边哪几家蹦得最高”

  “是”

  “算了,不用说了。”老太太叹了一口气,鸳鸯看她最近一段时间门不像前些年。前些年老太太心气高精神足,不管有什么事儿必定要刨根问底。但是最近一段时间门来,不管是有事儿没事儿,老太太已经没了刨根问底的心思了。

  在鸳鸯看来,老太太这是上年纪了。一来是精力渐少,不想再管那么多事儿。二来是前一阵子因为两位老爷分家产的事弄得老太太心里面不舒坦。

  毫无争议,老太太年纪大了。等到老太太没了的时候,就是这个家散了的时候。

  到了晚上,平儿拿钱把人给打发了。王熙凤就在屋子里面跟贾琏说。

  “我现在算是明白了一个道理,你要是一心为了这个家里考虑就没有人说你一句好。就比如芳丫头,就比如我。外边是怎么说我们的”

  王熙凤就问这个时候进来的平儿,平儿笑着说“阎罗奶奶和镇山太岁”

  王熙凤冷哼了一声“听听,这是好话吗”

  贾琏这个时候在床上歪着,听见王熙凤这么说,长叹了一口气。

  “想法都是一样的,祖宗把能吃的苦都吃了,咱们就是来享福的。家族上下都是这个想头,盼着的都是富贵,没人想吃苦。”

  王熙凤冷哼“家族家族要是有明事理的也行,可偏偏都是一群不明事理的。我瞧着咱们家如今日子过得倒还不错,不是长房也不用操心族里面的事情。你知道我这个时候想起谁了吗”

  贾琏转头看着王熙凤“谁呀这个时候谁被咱们二奶奶想起来了”

  “前头的小蓉奶奶。”

  她

  贾琏这个时候真的弄不清楚王熙凤是怎么想的,“好端端的你怎么想起她来了”

  如今这位前头的小蓉奶奶是家里面很多人不愿意开口提的一个人。

  王熙凤把手里的梳子放到了梳妆台上,笑了一下“不说她了,同样是管家的少奶奶,我和芳丫头已经被人家的唾沫星子快淹死了,你们瞧瞧大嫂子那边多轻松自在。”

  平儿听了忍不住说“人家可从来没有被别人暗地里说过一句嘴。家里面上上下下提起大奶奶来,谁不赞一声,都说她是个佛爷。”

  王熙凤冷笑一声“拿公中的银子做好人罢了”

  李纨这个时候和素云也在屋子里面说这件事儿。

  李纨每日除了一块去花厅里面应付事,再去厨房里面看一圈,问问那些买办们今日外边的物价之外,就是回来盯着儿子读书。

  这个时候天已经黑了,为了防止小孩子看书多了坏了眼睛,李纨让儿子贾兰到外边儿玩耍去了。

  她这个时候把儿子今天写的字全部归拢到一起。一边收拾一边跟素云说话。

  “你说要是万一三奶奶一生气不管了,这可怎么办”

  素云听了这话,忍不住问“奶奶就没想过把这件事给担起来”

  李纨微微一笑“我这身板哪里担得起来要是我把这事儿管起来了与其说我当家,不如说是咱们二太太当家。”

  素云点点头“说的也是。”

  小丫鬟也没想那么多,把东西收拾着搬到其他地方去。李纨坐下来看着外边院子里面的景色,已经想的出神儿了。

  人家都说穷家难当,要不是因为穷,家里人没钱,三奶奶也不会三番四次的警告。更不会直接了当的把话给放出去。实在是这家里面没钱了

  李纨不理解的是三奶奶到底图什么

  三奶奶到底在图什么

  要是说三爷将来想跟二爷争一争爵位和家产,三奶奶这个时候应该有所行动了,可看上去并没有这方面的行动。反而兢兢业业的要把家给治好可是这个家里治理的再好,和他们两口子也没有太大的关系。

  就算以后把家里治理的万般皆是上等,一切欣欣向荣,各处蒸蒸日上,也是要交到贾琏两口子手里的。

  这是很典型的为他人做嫁衣裳

  这两口子不傻,怎么会干出这样的傻事

  李纨对这其中的事怎么都看不明白,如果从自己这方面考虑,李纨是不会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。

  要说三奶奶是为了独霸这些银子倒也说不过去,七十万两银子听上去挺多的,但在这个时候真的干不了太多事儿。

  而且把人给得罪了,要是这些银子不够了,再接着让各家出银子的时候,免不了要发生争执,要将所有的账目给公示出来。

  据李纨所知,三奶奶是向来不屑于在这些蝇头小利上做文章的人。

  难道是太过骄傲

  难道是想证明自己有管家的才能

  这也没什么可证明的,她日常管的就挺好的。

  算了,还是再等等看吧,都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,总有事情大白于天下的那一刻。

  到了第二天,老太太的院子里面又云集了全家的女眷。薛家母女是每天必来的,云芳和邢夫人进来之后,并没有像往常那样看着大家说说笑笑,而是来了直接跟老太太说“这几日就要将人派往江南了,宁国府那边说他们不去人了。我想着不去也正好,毕竟放在江南得到五万两银子算得上是咱们公中的。所以这个时候选一个妥当的人去是十分有必要的。老太太这里有合适的人吗”

  老太太听了之后稍微一想“有倒是有,你想让什么人去是老成持重的老人家,还是能镇得住场子的族人咱们毕竟是去江南的,江南还有很多老关系,若是家里面不去人的话,也要派一个能代表咱们家的人去。”

  老太太这些话是提醒云芳,要是不派一个族人过去,甄家真不会把银子交给下人。派去这个人一定要有足够的资格把这银子给要出来。

  云芳并没有直接说自己的打算,而是问老太太“您觉得派谁过去比较妥当”

  “家里面的老管家去一个。如今的这些管家都是年轻力壮的,几十年前的那些老管家还有一些活着呢,咱们这些年往江南那边打交道的时候少了,还真得让这些老家伙们出马。

  再有就是要派过去几个得力的,老管家一把年纪不能事事躬亲,必须要有年轻力壮的跑腿。至于去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压得住场子”

  老太太看云芳,云芳没说话。老太太就说“你觉着谁合适”

  云芳想了想“毕竟是咱们家的事儿,咱们家关系最亲近的是宁国府和儒太爷修太爷两家。宁国府那边说他们不去了,儒太爷家没人了,修太爷家常年有人卧病在床,让他们家的人出远门也不太好。

  就剩咱们自己家,咱们家大的小的加起来,如今在家的只有六个爷们儿。兰儿桂儿太小,二爷又不能轻易动,那就剩下宝玉环儿琮儿了。”

  这话刚说完,二太太就表示反对“他们年纪太小,去了连个话都说不囫囵,没得让亲戚笑话。”

  “太太您这话就说错了,他们去了连话都不用说,就是要向老亲证明咱们家是来取钱的,不是几个奴才拿了一封信去骗钱的。”

  二太太又立即说“他们都没出过京城外,要是水土不服呢江南那里有多瘴气”

  云芳针锋相对,丝毫不让“说起江南的瘴气,江南的那些人为什么能世世代代的活下去。说起水土不服咱们本就是江南的,来这里居住也不过是六七十年罢了,就算他们没有去过江南,金陵那个地方不比别的地方差,也仅仅是比京城这里低了一线,难道连个看水土不服的大夫都找不出来二太太若是心疼宝玉,不用让宝玉出门,让环儿或者琮儿出门就可以了。”

  老太太这个时候已经明白了,云芳是不打算让族人再插手其中任何事。

  让环儿或者琮儿过去,好处是显而易见的。

  两个少不更事的孩子,无论哪个去,谁都不能说荣国府这是派人和江南勾结联络。而且小主子不太懂事儿,也不会对着下面办事儿的人指指点点。下面的人只要忠心,办起事来还是很快的。

  云芳这话让老太太想了想,觉得有好处。坏处也有,就是二太太说的那样,孩子毕竟年纪小,容易水土不服。要是万一生病了,那就难办了

  但是比较起来是利大于弊的。

  老太太唯一纠结的是这么好的机会,到底是让宝玉去,还是让环儿琮儿去。

  以老太太的想法还是让宝玉去,宝玉的年纪不大不小,这个时候出门危险不大,还能增长见识。

  环儿琮儿到底是年纪小了些,年纪过小,到了人家的家容易被人轻视。

  但是看着王夫人激烈的态度,老太太有些话也不好当面说出口。

  这个时候薛姨妈也来裹乱“要不然让我们家蟠儿也去,他年纪大能照顾这些小兄弟,而且我们家从金陵往京城来也是他张罗的。再说王家老爷就在金陵,孩子们也该去拜见的。”

  薛姨妈这么一说,王夫人心里面一动。对啊,大哥在江南呢

  她立即改口“教我说这些人不够多,二老爷身边有几位清客相公可以陪着一块儿去,再加上王家那边儿对江上的舰船都非常熟悉,两岸码头分布也熟知,再从王家借几个人陪着一块儿去,这一路管保无忧。”

  老太太心里面不太乐意,已经忍不住皱眉头了。

  云芳心里面也不乐意,现如今云芳顶着骂名绝了那些族人想来帮忙的心思,不是给王家插手贾家的事儿扫清道路的。

  然而云芳也不会让王夫人如意“既然您这么说,那宝玉何时出发”,请牢记:,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do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do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